益西卓玛:雪域高原上,我的青春熠熠生辉
1997年12月出生,青海海东人,藏族,中共预备党员。202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同年考录青海省国内重点高校选调生。2021年9月转正为青海省果洛州农牧和科技局一级科员,现任果洛州玛沁县大武乡格多村支部书记助理。
为什么要成为青海果洛的选调生?
不负求学好时光
2016年,从青海互助一个小县城毕业的我怀揣着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期待顺利进入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学习。在四川大学就读期间,我努力弥补基础薄弱的短板,勤奋努力,多次获得四川大学奖学金。
在学校的指导和支持下,我联合成都其他高校的同学组建了“解语花”藏族病患专属翻译陪同就医服务队,服务藏族患者3万余名,荣获四川大学“十佳志愿者”荣誉称号。“解语花”项目得到了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党委书记张朝晖的点名表扬,并获得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四川省金奖、国家级银奖,在2018年“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了四川省金奖、国家级铜奖,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了四川省金奖、国家级铜奖。“解语花”的事迹在央视新闻和知乎联合发起的“哪一刻你发现年轻人正在悄悄改变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中国青年报、人民网四川频道、四川省人民政府、腾讯网、新浪网等均有报道。
为什么要报考果洛的选调生?
毕业前夕,在众多职业选项面前,在最美的青春年华,我义无反顾报考了青海省果洛州选调生,十几年的求学生涯教会我懂得感恩与回馈,川大赋予的家国情怀鼓励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你为什么要报考果洛?这句话常常出现在我被录取之后,问的大多是亲朋好友,语气里有的是不解、担忧,怕我适应不了高寒恶劣的自然环境,遭受各类高原疾病的困扰。
在我看来,正是因为青海这片热土养育了我,做为一个藏族学生,学有所成的我应该为她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正是因为我已步入社会,我才需要快速修炼自己,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个体;正是因为川大对我的培养,在抗震救灾、新冠疫情爆发时,一批批川大人奔赴一线,坚守初心,做有意义的事,为祖国建设和人民幸福贡献川大力量……而这些,就是我选择成为果洛选调生的理由。
成为选调生后经历了什么?
“比以前黑了”
“我比以前更黑了”。不可否认,我比以前更黑了,不是当下流行的小麦色,是真的黑和黄外加高原红。
2020年8月30日,是我正式到果洛州农牧和科技局报到的第一天,内心充满了向往。当我走进一个三层的办公楼时,老化的办公桌、破旧的硬板凳映入眼帘,这让我下定决心要尽快投入工作角色,更好融入工作大局,要成为工作链中可靠的“螺丝钉”。初来果洛时,我得到了领导同事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单位领导多次谈心谈话问我是否能适应高原,办公室主任手把手传帮带,各科室科长、局属各单位负责人宽容了我在业务知识等诸多方面的不足,同事们的真诚热情,帮助我迅速消除了紧张感和陌生感,作为农牧科技人“一份子”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小裙子没有再穿过了”
巍峨挺拔的高山、神圣洁白的雪山几乎都是“光头强”,果洛的草原六月份才会慢慢换上“新装”,十月份又开始“休眠”,街道上只有一成不变,常年黄中带绿的松树,还有每天下午准时刮起的大黄风。牦牛和藏羊是牧民的“好朋友”,也是农牧科技局的“宝贝”,正如青春小说里写的一样,“好像所有的故事都在夏天发生”,因为气候缘故,我很遗憾在仅仅只有三个月夏天的果洛,我不能穿起我漂亮的小裙子,还有下乡的缘故,我们不是在看牦牛,就是在看羊,我便很自觉地把自己的小裙子藏了起来。
我还记忆犹新,有一次培训要去玛多县实地调研学习,路途的遥远颠簸并没有使我觉得劳累,可是到了玛多之后,那里的风好像会说话,一遍又一遍、一阵又一阵,所以千年延袭下来的藏袍是有它存在的原因的,裙子不适合高原,咱就接地气,穿果洛的藏袍!
“头发比以前更少了”
2021年1月,肩负着组织的期望以及局领导的嘱托,满怀着对于基层工作的热切向往,我到玛沁县大武乡格多村担任村支部书记助理,开启到村任职的新征程。我想象自己是一只雄鹰,即将去高原更广阔的天空中飞翔,但很快我就意识到,或许我只是一只麻雀,还飞不起来。
第一次跟同事去入户,看着草原上高大凶猛的藏獒,我战略性地后退几步,跟同事说,要不咱先去别人家吧?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我总结出了入户的经验“面带微笑、不怕狗”。七月的格多草原正是水草丰美、牛羊撒欢的好季节,这时候去入户,你一定会踩到“千层饼”(牛粪),小白鞋没有生存的勇气,在草皮上蹭掉牛粪继续往前走。还有些时候,面对群众托付的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因为疏忽大意忘记了,第二天再去入户的时候心里总觉得歉疚。
年底撰写村情要素调研报告的时候,掉头发的数量是我写毕业论文的好几倍。当我发现自己会因为村民的喜悦而快乐、为村民的愁苦而忧虑,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总担心自己有失偏颇,拿不出一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心中不沉淀对百姓的真情,便不足以看清自己的归处。
成为选调生后收获了什么?
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七月的格多草原,绿草如茵,黄色小花围绕左右,草原的牧民都靠牲畜吃饭,而牲畜又靠草,一片片的黑土滩和老鼠洞,犹如牛皮癣,是牧民心里的痛。为了在坡度大于25度的山坡上种草,原村支部书记多旦发明了一种方法:把成群的牦牛赶到黑土滩上,让牛去踩踏,然后把草籽撒在牛踩的脚印里。“效果非常好,你看山上的草就是我们这样种的。”多旦书记指着远处的群山,自豪地说。进入基层之后,面对治理有实效、工作有奇招的“土专家”,我虚心求教当好学生角色,常抱空杯心态,俯下身子、掏心窝子,在基层多认识几位“老师”,以“见贤思齐焉”为起点,解决实际问题为终点,从实践中获真知,于“土方法”中找到了学以致用的好方法。
服务群众无小事,
一枝一叶总关情
躬逢盛世,困难的人们、幸福的生活、无穷的远方,都与基层干部息息相关。我走访年逾古稀的老人,身患残疾的阿尼(藏语意为阿姨),耐心的听他们的困难需求,留下电话号码,让他们有事给我打电话,也看到刚生育完的阿切(藏语意为姐姐),刚出月子就下地放牧,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能做的也只有为她讲解女性健康知识,提醒她要多注意休息,“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我明白了只有拿出真情怀、真热忱,把困难群众的难处当作自己的痛楚,才能将心比心为民心,才能让帮扶成为“有尊严的帮扶”,让发展成为“有温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