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色班玛中筑梦成长
在三色班玛中筑梦成长
饮水思源 感恩母校
转眼又是盛夏,四年前走进郁郁葱葱的校园,像极了《致青春》里对未来充满幻想和希望的大一新生。从高中两点一线中释放出来,仿佛大学校园的空气都是新鲜自由的。那时的我们犹如A4白纸折成的纸飞机,面对全新的一切,迫不及待想要飞入它的怀中。想参加校园里所有的社团,想读完图书馆里所有感兴趣的书,想骑着自行车洒脱的穿行在校园中......越是愉悦快乐的时光越是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开始忙着论文答辩,忙着参加招聘会,忙着背上行囊说再见......
四年的青大之行,让我更加坚定一代又一代青大人的精神,始终秉持“志比昆仑,学竞江河”的校训。毕业之际带着同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友情;带着老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鼓励;带着朋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情义;带着父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带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志向。对未来的人生道路开始了思考,未来该何去何从?
初识果洛
以前听老师说过,果洛是一个高海拔、人烟稀少的地方,这里教育交通很落后,再加上语言障碍,致使很多人不愿意到果洛来,记得在2019年10月我有幸跟着老师来到果洛调研,当飞机降落在玛沁机场时,我很震撼,这与我听到的果洛截然不同,变化很大,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果洛也成为雪域高原上的东方明珠。接下来的调研过程中我怀着一种敬畏之心,开始了解这里的基层状况,期间虽有过高反,通过后面的坚持,变得慢慢适应这里,开始想要了解这里的一切,可遗憾的是这次的调研时间很短,留有遗憾,下次再来。
再赴果洛
“选调生”一个陌生的词,只在毕业之时,从学长口中得知。起初也只是抱着一种试一试的态度,在笔试前通过和就业办老师沟通交流,以及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得知选调生是国家储备干部,是一种倾向于基层服务的岗位,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农村天地广阔,青年大有可为”基层才是锻炼人的地方,也是在这时候,我意识到选调生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
时光即逝,转眼间来到2020年12月,清晨天未亮,2020届的选调生们冒着大雪集合,进行选岗,天很冷,但心很暖,下雪意味着好的开始,瑞雪兆丰年。接下来时间总是很快,我选择了一个我从未听说过的地方--班玛(མདོག་གསུམ་པདྨ།)。
对于一些未知的事情总是有一丝的好奇,满怀期待乘坐最早的航班,2020届的选调生们来到果洛,这个称之为雪域高原明珠的地方,沿途的雪景很美,大家都惊叹不已,而我因为是第二次来到果洛,因为是带着上一次的遗憾离开,让我对这个地方更加向往。而后又乘车三个小时,即将到达这个一直很神秘又充满期待的地方: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林木葱郁、水草丰美,大河小溪如网如织,藏家碉楼古朴典雅,森林资源得天独厚,藏族人民民风淳厚,佛教文化底蕴浑厚,半农半牧独具特色,春如山花之烂漫,夏如牧草之繁荣,秋如层林之斑驳,冬如白雪之恬静,牧者、耕者、歌者自得其所。
红色班玛
来到班玛,第一眼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半山腰上那颗红星。后面通过同事介绍,我才知道这里是曾经红军来过的地方。
班玛县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青海唯一经过的地方,当地藏族同胞为了表达对红军的怀念,把子木达沟改称为“红军沟”,从此有了红军亭、红军哨所、红军桥、红军墓、红军泉……还留下了一首歌谣:“红军走了,村寨空了。村寨空了心不焦,心焦的是红军走了……”班玛红军亭中,保存着红军留下的标语“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安庆宣”。亭外围栏上,系着百姓们献上的哈达。
当自己走在班玛的红军沟,沉浸于其中,重走当年的红军路,感受红军当年的经历,不仅有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自然伟力,还有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的奔放意境。当走过红旗飘扬的名山大川美景时,一定要记得找寻镌刻在山水间的诗意,红旗飘飘,灿若繁星,万里河山,美在雪域,美在班玛。顿时燃起自己内心的红色记忆,肃然起敬,脑海中浮现出当时的情景,让我更加坚定今后的工作。
扎根班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正处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年轻干部要起而行之、勇挑重担,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经风雨、见世面,真刀真枪锤炼能力,以过硬本领展现作为、不辱使命。”人需在事上练,刀要在石上磨,基层一线工作正可谓“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是锤炼本领的最好课堂。
第一,学习语言,必为首要。作为在藏区工作的干部,语言是第一难关,必须要过,当第一次深入基层,语言的障碍使我内心很忐忑,害怕听不懂,不能了解老百姓的所需所求,干不好工作。记得在选调生培训的时候,老师结合自己在玉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藏语是可以攻克的,只要自己肯努力,当老师在讲台上说着一口流利的藏语时,内心便有了一股劲。培训完回去之后,我便开始利用身边的资源,学习藏语。每天半个小时,从基础开始学起,截至目前可以听懂一部分藏语,也可以说出一些藏语,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不再是语言上的小矮人,我也可以说出流利的藏语,和牧区的群众成为朋友。
第二,蹲下身子,深入基层。“脚底下沾满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在基层的工作始终坚持以老百姓为中心,通过入户形式与老百姓的交谈,了解老百姓的需求。恰巧因为灯塔乡班前村是我们班玛县县委办公室的连点帮扶村,县委办公室长期以来为班前村协调项目资金、投入骨干人才,帮助指导班前村制定发展规划、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过程中,和老百姓接触多,我从中学到很多,如今班前村在县委办公室的帮助和支持下,切实改善了牧民群众生活条件,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和满意度均得到了极大提升。灯塔乡班前村“两委”班子向县委办公室敬赠“联点帮扶、倾情相助”牌匾。我相信,此刻县委办的每个人内心是非常开心,不管前期的工作多忙、多累,但看着老百姓脸上洋溢的笑容,一声“挂真切”,一切都值了。
第三,海拔虽高,意志更高。以“身”为基,锤炼“铁肩膀”。“世界上很多美好的事情,不是因为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因为很多人做了一点点”,作为青年干部,需增强担当意识,遇到事情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退避、不说谎,敢试错、敢作为、敢负责,挺身而出,敢于“亮剑”,平时多给自己压担子,关键时刻才能挑起更重的担子。以“践”为师,锤炼“金刚钻”。记得在《习近平在正定》这本书中提到,“做事唯实,是干部履职尽责的实践检验,上接“天气”,下接地气,融“两气”于一体”。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青年干部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实践过程中的积淀,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才能成为群众中处理实际问题的“好干部”。以“实”为本,锤炼“忘我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初到岗位,经验不足,青年干部因为接触工作不久,做的大多是基础的、具体的、琐碎的工作,时间一长激情被磨灭,觉得自己存在感太弱,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把工作做实、做细,在日复一日练好“绣花功”的过程中归纳总结经验,改革创新方法,提高能力水平,稳扎稳打前进,才能践行更好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