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华同志是一位基层老干部、老党员,是群众心中的实干家、贴心人,是基层治理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学习典范。他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执着和奋斗精神改变了坐落于青南地区三江源腹地海拔4300米藏族村落贫穷、落后的面貌。
“零星的土屋、几顶帐篷,站在村头放眼望去,四周几乎都是大片的黑土滩;出门走的是牛羊踩踏出的羊肠小道,夜晚照明用的是手电、蜡烛;村级产业几乎为零,群众思想守旧、适龄生入学率低……”是该村的真实写照。可自他担任该村支部书记,尤其是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的短短几年里,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建成36公里通村公路和16公里村级标准化公路,家家户户通了电、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手机信号覆盖率达到93%,有条件的家庭还通了网用上了电脑,为63户贫困家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两不愁三保障”全部落实,适龄生入学率达到100%,贫困家庭学生无一人辍学,实现一户至少有一人就业的目标任务。2000亩饲草基地的高产提高了载畜能力,四季如春的147套畜用暖棚突破了畜牧业的季节性产量限制,入股的52户贫困户守在家门口剪羊毛、挤牦牛奶赚钱;以畜产品销售为主的扶贫产业车间解决了建档立卡户增收和就业问题;两座蔬菜大棚除对外销售获利还将新鲜菜品分发给贫困家庭和孤寡老人;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新建的冷冻产业链投入当年就盈利15万余元,并且还在不断发展壮大。牧民年人均收入从2015年4200元增长到现在的9810元,其中建档立卡户人均达到7660元。在普华带领下,青珍村完成了63套扶贫易地搬迁房、147套畜用暖棚和储草棚的建设,修建了村文化服务中心、两座蔬菜大棚和16公里的村级标准化公路。年均合作社120户412人按股份制分红75万元余元,户均受益6250元,人均收益1820元。
普华总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想尽一切办法来解决,成了群众最亲的贴心人。为玉树地震、因病因灾和抗击疫情等的贫困家庭带头捐款,共筹集善款45万余元,自筹善款17万余元。
普华根据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制定了符合实际的村规民约,将保护生态、控辍保学、婚丧嫁娶、维护稳定、民族团结等内容纳入到民约中,尤其是将婚丧嫁娶标准规定在5万元以下、僧人念经标准严格控制在每天80元以下及不得干涉适龄生入学等,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肯定和赞扬。在解决矛盾纠纷工作中,更是身先士卒,先后调解成功70余起纠纷,无一起上交上级部门。同时,经过他的多方协调沟通争取到了公路项目,2012年通往村外的36公里公路竣工通车,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2014年普华当选为青珍村党支部书记。作为一名贫困村的村支书,普华心里装的只有如何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一件事。2015年,立足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的实际,青海省持续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调结构、促保护。普华向牧民详细介绍生态畜牧业的运行机制、入股方式、管理模式、经济效益等相关政策知识,动员群众将草场流转后入股成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2016年新建2000亩生态畜牧业饲草种植基地,青珍村的饲草种植基地和配套的畜用暖棚、储草棚、草业加工机械库,承载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高产的草地提高了载畜能力,四季如春的暖棚突破了畜牧业的季节性产量限制,牧民可以不用在“冬窝子”和“夏窝子”之间辛苦专场,老人妇女守在家门口剪羊毛、挤牦牛奶赚钱……当年合作社90户360人按股分红52万元。2017年村党组织换届选举中,时年62岁的普华再次被选举为青珍村支部书记,虽年事以高,加之长年生活工作在高海拔极度缺氧的严酷自然环境中,疾病缠身的他毅然决然抗起了村里的发展重任,始终奋斗的脱贫攻坚、抗灾保畜、矛盾调解的一线。
如今的青珍村甩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村民过上了幸福安详的生活,脸上时刻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而普华书记于2020年12月9日因病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深情热爱的这片雪域高原。